前言
“是帅又是兵”,这是人们对徐帅的赞语。战场上,他是叱咤风云的主将,和士兵同生死共患难;胜利后,进了大城市,他依然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
图丨徐向前元帅
“我们的徐老总啊,从前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啊!”
在徐向前元帅的家中,有一只小小的白木箱。它不大,是几块木板钉成的,没上漆,做工也十分粗糙。
从解放战争开始,这个箱子就一直伴随着徐帅,用来装书、盛文件,有时还装装衣服。从晋中到石家庄,从太原城到青岛的海滨,它一直伴随着徐帅。
1950年徐向前从青岛到北京出席七届三中全会,秘书觉得这个箱子带进北京去也不太好看,应该再买一只新的皮箱。但是,首长的脾气他是知道的,谁都不准动用公款。
不管秘书怎么劝说,徐向前都坚决不同意换新皮箱。没办法,秘书只能再将首长的书本、文件,以及每天要写字的毛笔放进木箱,用绳子四面捆住,提着它随同首长上了火车。
在北京火车站迎接徐帅的老熟人看到他还是带着那只白木箱,不禁感叹道:“我们的徐老总啊,从前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啊!”
一个看似小小的白木箱,伴随着徐帅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它像是一位历史见证人一样,叙说着一位伟人的品德和风格。
图丨1925年徐向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时的留影
后来在北京安家后,家里又多出了一个“百宝箱”。它比白木箱小,里边装着锤子、钉子、钳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废物。那时候,他住在东城区一个小胡同里。
小小的庭院,房屋是旧的,家具也全是旧的,徐向前元帅在开会、工作、读书之余,看见桌子缺个钉子,凳子坏了,便利用休息的时间,从“百宝箱”里找出钉子,拿起锤子叮叮当当修理一番。
这一切,他习以为常,家里人也习以为常,秘书和孩子们看到家具、玩具该修理了,也照样学着修理好。
一位一直跟在徐帅身边的警卫员,说到最难忘的一件事时,他说:
那是有一年换夏装的时候,他看到身边一位比自己老的警卫员被提为干部,军服也换成了四个兜的,而自己穿得还是两个兜的。
他心里觉得很不舒服,明明两人干的也是一样的工作,为什么他就可以穿四个兜的,而自己却只能穿两个兜的。身边的其他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慰,他都不听,觉得就是明显的区别对待。
还气呼呼地说:“四个兜的比我们多两个兜,就要比我们多干两个兜的活。我们也只需要干两个兜的事!”
徐向前知道后,将自己的一套新军服拿出来,送给这位警卫员说:“这是我的一套新军服,四个兜的,你可以拿去穿。”
警卫员羞红了脸,他觉得实在是太丢人,连连摇头,想要走开。徐向前继续说:“四个兜,两个兜又有什么?和那些牺牲的同志比,我们多幸运啊,他们连两个兜的都没有穿上。”
图丨红军时期的徐向前
说着徐帅拿出一本画报,指着上边穿着两个兜的朱德总司令说:“你看,朱老总穿得不也是两个兜嘛!”
听完首长一番话,警卫员低着头连忙道歉:“首长,是我不对,往后我一定会好好工作的。”
徐向前点点头,继续说:“在这里,我们比的不应该是谁的军服兜多,而是要看谁学问多,这才是真本事。兜再多,肚子里空空的,有什么用?年轻人,要多努力学习,这才是关键......”
警卫员在一旁一边听首长讲着做人的道理,一边悔恨自己跟随首长这么多年,每天看着首长的一言一行,却没有真正做到向首长看齐,不好好学习,却只想着两个兜和四个兜的事,太给首长丢人了。
过了几天后,警卫员在党的小组会上,主动地做了自我批评。之后一直努力工作,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
很快,这个警卫员也被提升为干部,拥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两个兜的军服。但他仍常常穿着那件两个兜的军衣,始终铭记着首长那天对自己说的话: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而非衣裳架子!
说到这,这位警卫员回想起自己来到首长身边工作之前,他一直觉得元帅的生活一定是不同于常人的,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用一句土话说,就是吃香的喝辣的。
图丨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
但当他真正来到首长身边后才发现,他俭朴得像普通人一样,几十年都保持着粗茶淡饭的习惯,每餐饭两三样菜,几乎顿顿饭都吃野菜和嫩榆树钱。
当时他还好奇首长怎么喜欢吃野菜呢?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便问了首长,徐向前这样说:“野菜多好吃,可不要因为现在日子好过了,就忘了过去经历的那些苦日子。”
的确,他常常不忘战争年代的艰苦,还会经常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儿女们讲过去的生活。他常说:我们活着的人,要永远记得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如果他们没有牺牲,将军、元帅就应该是他们的。
“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也是徐向前常对身边人说的一句话。
战争年代,他担任总指挥,司令员的时候,生活上不讲特殊;全国胜利后,他荣获元帅军衔,当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
在他的住室里,有一些他亲手用毛笔写下的话:“少车多步,少肉多菜.....少欲多施.....”
图丨毛主席与徐向前
徐帅常常接待从大别山、莲花山、大巴山、伏牛山、祁连山、太行山、沂蒙山等革命老根据地来的人。他曾在那些山区领导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他经常想念那里的人民群众。
每当那些地方来了人,他总要再三询问群众的生产搞得怎样,日子过得怎样,还要问地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981年,从大别山区来了几位客人,徐向前见了,照例要问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几位县、地委领导,都说徐帅身体不好,净说好听的话。讲当地工业的发展,讲农业的收成,讲人民安居乐业。
徐向前打断那人的话,问道:“有没有人吃不饱饭的?我很想知道,最穷最苦的人家,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得知有一户人家家里7口人,但只有6个碗。徐向前十分惊讶,不由得眼圈发红,叹着气说道:“唉,老区的老百姓还是这样穷啊!”
客人走后,徐向前一个人倚在一张木躺椅上,沉思许久。一连好几天他闷闷不乐,多次说:“解放这么多年了,有的农民还是那样穷,愧对老区人民啊!”
图丨60年代的北京
秘书们都知道,六十年代初期,全中国最困难的年月,徐向前常常吃不下饭。那时他身体不好,还不时告诉家人和炊事员,不要特殊照顾他。
他常说:国家困难,百姓有饿死的。总理都不吃肉了,我们要不忘受苦的人民,要学习总理!
自从听了“七个人六只碗””之后,徐帅总是念念不忘。他和家人谈话,说到这事;客人来访,也要谈起这事,每次都是语调沉重地说:“七个人六只碗啊! ”
儿子徐小岩在后来回忆起父亲时说:
“‘七个人六只碗’的故事父亲多次跟我提起过,他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后来他特地给党中央发报告,希望可以到这些经济落后的老区进行调查,尽快改变面貌”
徐小岩说,给党中央发出报告后不久,就是父亲82岁生日。在得知要给他做寿时,徐向前十分恼火,他说:“做什么寿啊!不要忘了,有的人还穿不上裤子,有的一家七口人只有六只碗呀!”
图丨西路军同志合影
父亲的教诲让我奋力前行
像所有的家庭一样,徐向前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要求也十分严格。
徐小岩认为,他从父亲身上承继了纯朴善良的品德,好学不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军人作风。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生。
出生于战争年代的徐小岩,因为营养不良,两岁时才学会走路。徐向前十分注重培养儿子的阳刚之气,从小到大,他就十分鼓励徐小岩,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生活起居严格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
一开始他还不理解,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后来父亲经常给他讲自己的“黄埔情结”,将自己在黄埔军校的那些故事,他慢慢开始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徐小岩记得父亲常给自己讲,当时每天天还没有亮,就要穿好衣服,打绑腿,紧急结合3分钟,吃饭时间只有10分钟,接下来就是上课,出操,自习......
图丨徐小岩
徐小岩说,父亲晚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唯一任职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去世前不久还接见了从台湾来的黄埔一期同学邓文仪。
不仅仅是父亲,母亲也一样。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跟母亲一起看电影《赵一曼》,当时母亲情绪十分激动,一边看一边流泪,深情的缅怀说: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赵一曼烈士,就是妈妈当年在武汉黄埔六期时的同学......
可能也正是因此,徐向前对子女后辈的教育始终抓得很紧。从徐小岩记事起,自己就一直过着寄宿制集体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看到其他孩子们每到周末,就会被父母用汽车接回去,徐小岩也渴望父亲可以派车来接自己回家。但是,他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徐向前从没有派车去接过他。
徐向前觉得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他希望学校可以发扬战争年代转战敌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此,他与其他几位老前辈也向学校反映了这种现象,称希望孩子们避免成为“八旗子弟”,还是要以学习知识本领为主要目的,努力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图丨黄埔军校
果然,后来周末来接孩子回家的车辆少了很多,徐小岩也有了一起回家的伙伴。从学校到徐家足足几十公里,徐小岩都是步行回家,有时候雨天泥泞,很不好走,几次到家已经是晚上了。
徐向前讨厌特殊化,也从不允许子女们有任何特殊化思想。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做人一定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有一次,一位徐向前的老部下送来两箱橘子,徐向前十分生气,板着脸教训了一番,吓得这位老部下后来再也不敢送东西了。
徐小岩始终记得父亲对自己的教育:“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要以为爸爸是什么元帅,就可以打着我的旗号去搞特殊。”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儿子们也从不敢在他面前提什么额外要求。家乡的亲戚也都知道徐帅的“无情”。当初家乡有人希望他可以帮忙买拖拉机。徐向前让秘书回信说:“这是国家统配物资,不能走后门。”
后来老家一个侄儿在黑龙江工作,希望徐帅可以帮忙调回北京。徐向前得知后直言:“难道只有在北京工作才革命?在东北不一样为人民服务!”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当初小女儿从小身体就不好,再加上年龄小,却突然被指派到内蒙插队,秘书觉得这样小姑娘也太受罪了,便想着能不能不去。
图丨建国后徐向前任解放军第一任总参谋长时留影
但徐向前却毫不留情,还是那句话:孩子的路要自己去走!说着就督促小女儿自己收拾背包,几天后就一个人背着背包去了荒凉的大草原。
所以,“特殊照顾”这四个字对于徐向前的儿女来说,是从来没有的,也是不可能会有的。
但让徐小岩永远忘不了的一件事,就是在1966年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因为刚好处于特殊时期,导致他无法再继续升学。后来成为一名海军士兵,被派往山东荣成石岛驻守。
1970年徐向前在与老同事聊天,聊到几个孩子的发展时,徐向前说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遗憾,就是没能让儿子徐小岩继续回到学校上学。
直到1972年,徐小岩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来又到加拿大深造,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
后来徐小岩在一次采访中直言:“那时候说是推荐,其实就是内定,在那样特殊的时期,哪会这么幸运啊。”
图丨徐小岩清华大学演讲
说到这,徐小岩沉思片刻,继续说:“要知道,父亲是从不搞特殊的,甚至是痛恶的,但却为了能够让我重回学堂,破了一次例,这是他当时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为了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许,徐向前后来在第二炮兵某研究所与同事们一起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
在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条幅,这是父亲徐向前为了勉励儿子专门写的。
研制第一代汉字计算机时,徐小岩就遇到了一大难事,那就是当时他手头能够找到的资料只有一本电脑翻译的外国著作。但他发现翻译的并不准确,甚至有些难懂。
后来小岩得知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资料室里有几种相关的外文书刊,他便不辞辛劳,每天骑着自行车从北京北郊的清河赶往西郊的二里沟,一句句仔细研读,遇到不懂的就一点点查阅。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困难全部被他一点点攻克,研制出了第一代汉字计算机。
图丨第一代汉字计算机
跟父亲一样,徐小岩性格耿直,对于那些阿谀奉承和搞小圈子的人十分反感,他说:“我在总参通信部做了6年的部长,在此期间成长起来的副师以上的干部有上百人,没有一个人会说我有什么小圈子,我提拔过的人都是大家公认的。这点我是继承了老爷子的作风,做人做事对得起良心。”
徐向前不仅对儿女要求严格,寄予厚望,而且对孙辈们更是如此。徐小岩的儿子刚出生,他就给孙子取名“徐各”。
“各”的本意是有棱有角的坚硬玉石,他希望自己的孙辈们能像棱角分明的玉石那样坚强、锐利,能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能够发扬“黄埔精神”,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共产主义理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徐向前经常将儿子叫到身边一起聊天,但当记者问起他记忆中父亲说过哪些有意义的话语时,徐小岩却想不起来。
他说:“父亲对我的教育,每一句话都令我印象深刻。但我们之间的相处,其实跟所有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一样,很平凡,没有什么特殊的。”
图丨徐向前祖孙三代人合影
对于党内的事情,徐小岩直言:“这些父亲从不跟我讲,我也从来不问,也不是不愿意问,是不敢问。很多事情我都是后来从别人口中知道的,所以现在我一直在不断的寻找各种有关父亲的历史资料,希望能够多了解他一些。”
如今,徐向前元帅去世已经30多年,而他的言传身教,却是身边每一个人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每当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者不顺,徐小岩就会用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来提醒自己,要不畏艰辛,奋力前行!
发布于:河南省